做房地產行業已經很久,但總是發現行業內的“野蠻人”總是能有所獲得,房地產本身既是傳統的制作業又是變種的金融業,而很多開發商并不是依靠內功而發跡史更多的是站在了風口,風來的時候順風而行就可以被吹上樹,而逆風的時候你會發現能掌握風口的開發商才會生存。開發企業是造房子的,但單純造房子和賣房子的開發商造就餓死了,所以戰略上的高度也就意味著一家開發企業的生死。
開發商企業的戰略其實也是其生存的核心,根據戰略配置資源獲取經營途徑。很多開發商都是被動性的拿地,獲取土地信息跟進參加招拍掛然后獲得土地,這個流程對于開發商并不陌生,但拿到地卻發現各種的經營問題,一些企業只顧及靜態成本而忽略掉了動態成本,更有甚者從算賬的環節中就出現了假大空的問題,結果可想而知,房地產能賺大錢當然也能賠大錢,不論何時這都是規律。因為開發商的莊家是地方政府,從土地出讓階段也就注定了輸贏。
圖片來源網絡
規模對于開發商非常重要,一些開發商慣用規模來獲取利潤。從2010年起城鎮化進入高速擴張階段。而這個風口與企業戰略相結合就會產生無限的威力。很多地塊從土地成本、融資利息和相關稅費后利潤是極低的。城鎮化恰恰是規模經濟的極致表現,需要大規模建設,本身基礎建設就有著豐厚的利潤,建筑行業的稅費總歸是要低于房地產的,畢竟還是制造業的范疇。所以一些企業的戰略定在了下沉市場,主要圍繞四線以及縣城的土地來進行開發,在規模經濟的時候,城鎮化是重要的考核指標,地方政府更樂此不疲的歡迎有實力的開發商拉動經濟并完成城鎮化指標。
下沉市場土地價格是和建設成本之間是倒掛的,土地成本是建設成本的三到五成,那么土地投入成本與貨值之間是增量關系而不是包含關系。這就給予來建設贏利必須的條件,這種模式帶來來規模與利潤雙重的收益,但不難看出戰略的指向是致勝的關鍵。
而另一些做品質利潤的企業多選擇一線城市,這也是戰略的使然。一線城市土地價格非常昂貴房產銷售價格極高,但一線城市是眾多精英和各產業的頂級生態的聚集地,一線城市的客戶資源足夠支撐豪宅的銷售基礎。所以做品質的開發商也是根據客戶的支撐情況來選擇土地的。對于三四線城市來講對這些開發商的意義不大,而客戶支撐力不足的城市相反會適得其反,拿到地規劃設計豪宅也是屬于無用功。
圖片來源網絡
商業地產的成功經驗無非是產業勾地的問題,商業地產的泛濫源于城市開發指標的配比問題,也就是地方政府推出一批住宅用地的時候要同時推出商業用地,理想很豐滿,商業用地可以建設商場寫字樓酒店等業態也就會在其用地期限內不停的創造稅收和就業,但現實很骨感很多城市的社會購買力、人口等因素都不能支撐也就出現了商業地塊難以維系的局面。但不開商業地塊就沒有住宅出讓指標。因此一些開發商建設了綜合體,既拉動了地區價值又完成了地方政府商業土地出讓指標,而實際上開發商的戰略是堤內損失堤外補,依靠商業地塊綁架地方獲得銀行授信,綁定更多的住宅地塊獲取開發利潤。更有甚者用住宅地塊的利潤支撐商業地塊的成本,而后進行資產抵押,滾雪球式的進行規模發展??礈柿松虡I地塊出讓配比這個市場也造就了成功的開發商。
對于開發企業戰略支撐了經營指向和資源配比,單純的開發獲利已經不大了,政策、資源配置戰略,圍繞戰略的經營也許會稍占先機。